3月19日至21日,一次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先后影響中國21個省區市。中國氣象局氣象專家24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,今年以來出現的沙塵天氣屬于正常的自然現象,氣象條件是其發生的主要原因。
研究表明,沙塵天氣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。首先是物質條件,即必須有一定規模沙(塵)物質儲備的地區,也就是“沙源地”,如沙漠、沙地、戈壁、干涸湖泊、大片裸露干燥疏松、無植被覆蓋的荒漠化土地等。
其次是氣象條件,即大氣具備強的熱力不穩定,產生邊界層大風,將沙塵吹起,由上升氣流將其輸送到較高的空中,再由中低空的急流將沙塵“運輸”到較遠的地區,由于沙塵自身的重量,傳輸過程中伴隨沉降,為沿途地區“制造”了沙塵天氣。
氣象專家表示,2009年沙塵天氣是近十年異常偏少的年份。與2009年相比,氣象衛星遙感監測顯示,今年2月,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植被狀況與去年同期接近;今年3月上中旬,黃淮以北大部地區植被狀況與近年同期接近。
去年冬季以來,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降水偏多,大部地區土壤墑情好于去年同期,今年3月,沙漠源區地表含水量狀況因前期降雪等原因,比去年要好,不利于形成沙塵暴。2010年3月18日干土層與2009年同期對比結果表明,今年出現干土層的地區明顯少于去年。
氣象專家表示,今年起沙的物質條件遠不及去年同期,但出現的沙塵天氣卻比去年同期次數多、強度強,這說明今年沙塵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與“物質條件”關系不大,其主要原因只能是氣象條件。
據介紹,今年以來,中國共發生5次沙塵天氣過程,與近十年(2000~2009年)3月沙塵天氣平均次數(4~5次)相當。
氣象專家認為,今年沙塵天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首次發生時間偏晚,3月11日才發生第一次沙塵天氣,與近十年沙塵首發時間相比異常偏晚,是2001年以來最晚的一年。5次沙塵天氣接連發生在3月中旬至今,發生時段十分集中,使得人們感覺沙塵天氣“突然增多”。
氣象專家表示,亞洲沙塵暴的3個主要源區為:蒙古國南部的沙漠和戈壁、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主體的中國西部高沙塵沙漠區、以巴丹吉林-騰格里-烏蘭布和沙漠構成的中國北部高沙塵沙漠區。研究表明,中國國境之外的源區,貢獻了亞洲沙塵釋放總量的約40%。
沙塵暴在中國的源地主要來自中國約17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,它們是地質時期形成的,在每年春季伴隨著大風就會形成沙塵暴天氣。
氣象專家同時指出,除自然分布的沙漠和沙地對沙塵暴的貢獻外,亞洲沙塵暴確有一部分來自主要由于人為活動新增的沙漠和沙地,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沙漠化區域的貢獻。但這些新增沙地只占中國原始沙漠約6%的面積,且連年減少。
據介紹,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,影響亞洲沙塵暴發生的主導因素是天氣和氣候變化,而不是在部分地區發展的、只占很小比例的沙漠化過程。 |